一、研究方向簡介
從上世紀80年代率先開展食品、農産品品質快速無損檢測研究,經過三十年的堅守和創新,形成了檢測與加工研究特色。構建了食品光、聲、電、磁、力等傳感信息獲取、處理、控制的無損檢測技術體系。在食品智能化評價新方法、智能化成像檢測新技術、加工過程的智能化監控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均取得了原創性突破。
總體研究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初);電子嗅覺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世紀90年代初);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世紀90年代中);多技術融合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一世紀初);光譜成像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一世紀初);生物傳感器檢測技術(始于二十一世紀10年代初)。
二、團隊簡介
方向開拓者:
趙傑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第四、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學科評議組成員,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主要帶頭人,在食品無損檢測理論研究、新技術開發、新裝備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開拓性成果。2008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1)、2012年獲何梁何利産業創新獎、建國60周年之際獲中國農業工程科技發展貢獻獎、2011年獲鎮江市人民獎章。
方向帶頭人:
鄒小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創新争先獎;長期從事食品智能化檢測與加工裝備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第1、第3),出版專著6部,其中英文4部。發表SCI/EI論文150餘篇,授權專利50餘件。
團隊成員:
研究團隊由黃星奕、蔡健榮、陳斌、陳全勝、黃大明、石吉勇、王成全、張文、郭志明、歐陽琴、黃曉玮、管國強、孫宗保、林灏、張燦、韓恩、張新愛、王承克、孫力、鄭開逸、陸道禮、張迪、周晨光、鄒彬、白俊文、彭烨、田潇瑜、李志華、李歡歡、丁福源、申婷婷、張柔佳、胡雪桃、張钖、翟曉東、孫婵駿、王宇曉、Haroon Rleasheid Tahir, Waqas Ahmad等組成,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講師4人。團隊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擁有食品化學、食品物理學、食品機械、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營養與毒理學等多學科專長。
三、研究特色
近年來,農産品食品無損檢測技術及智能裝備方向圍繞國家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國2030等國家戰略規劃,深入開展食品智能化評價新方法、智能化成像檢測新技術、加工過程的智能化監控等方面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研究特色包括:
(1)食品質量與安全智能化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利用光、聲、電、磁等信息開發相應的檢測技術裝備。包括對食品和農産品的品質和安全進行快檢。包括食品常規理化指标的快檢;食品安全摻僞的鑒别與快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快檢;食品中常見農藥、獸藥殘留的快檢;食品加工儲藏安全度的快檢等。
(2)食品智能化加工與品控技術與裝備。食品加工過程在線監測信息采集新型傳感器及配套技術裝備和智能控制系統。重點開展食品品質在線視覺識别與智能控制技術研究、食品加工過程的質量在線無損監測技術和裝備研究,并研發食品加工過程關鍵點控制數字化實時分析與決策系統。開發食品連續化、數字化、智能化等食品工程化加工新技術及連續化、智能化新裝備。
(3)食品物聯感知與評價預警技術。利用射頻識别技術、傳感技術、定位技術、激光掃描技術構建食品安全物聯網監測系統,保障食品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的品質與安全。
四、學術水平
本方向先後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公益性行業專項等國家級項目50餘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餘件,國際PCT專利12件,授權美國發明專利5件、德國專利1件;出版中文專著10本,英文專著5本;發表SCI/EI收錄500多篇。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技一等獎(2項)和中國輕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等國家或部省級獎勵10多項。
五、标志性成果
1.“特色食品加工多維智能感知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9年。
2. “食品、農産品品質無損檢測新技術和融合技術的開發”,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8年。
3. “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項目:中式自動化中央廚房成套裝備研發與示範,編号2018YFD0400800,2018.7-2020.12,1789萬元。
4. “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項目:食品腐敗變質以及黴變環境影響因素的智能化實時監測預警技術研究,編号2017YFC1600800,2018.1-2021.12,2202萬元。